“明明,过来跟叔叔阿姨问好,有客人来家里了,快来问声好。”
“叔叔···阿姨···好。”明明小小声地向客人问好。
“声音这么小,谁听得到,蚊子叫都比你大声。姚叔叔和纪阿姨又不是来家里做客了,你怎么还这么扭扭捏捏,开不了口,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害羞,真愁人。”
“没事没事,孩子长大了就好。”
“怎么没事,你都不知道,老师前两天还跟我反应,上课的时候点他起来回答问题,不是脸红不出声,就是说话结结巴巴,一点都不利索。都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回事!急死人了。”
不少家长因孩子过于羞怯而感到头疼,希望孩子能外向活泼一些,不再那么内敛,但是孩子的表现让你觉得很失望,导致你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你发现孩子越来越内向、羞怯,而且还影响到了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学习与生活,甚至引发社交焦虑、社交恐怖症等心理障碍。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羞怯呢?
孩子羞怯主要是自身先天因素及家庭环境的后天影响形成的。
先天因素就与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比如抑郁气质类型的人,特点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家庭环境因素,就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例如:在公开场合给孩子贴标签,跟人抱怨孩子内向,对孩子形成内向的性格也会有影响。
当然,肯定有人要反驳了,怎么可能?我就是发发牢骚而已,跟人倾诉一下,听听别人的主意,这怎么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确实,是想说出来找到解决的办法,但你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虽然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外向更活泼,但在你心里却觉得这件事太难了,期待孩子变得外向活泼的概率太小了,孩纸变得内向才是大概率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你心底更愿意去接受孩子会越来越内向这个观点,然后你就开始从各个方面证实这个观点。甚至出现,孩子在场的情况下,就跟别人抱怨自己孩子内向。
这个做法,其实是在把孩子往更不好的路上推,在小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就是权威,而这个权威反复强调自己有多么内向、多么害羞。这就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啊,我内向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突然活泼开朗那就不正常了。从而导致你的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不可自拔。
这种给他人贴标签,使得他人行为越发符合标签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
“人际期待效应”。
“人际期待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当一个人被更多积极的期待影响时,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接近人们的期待,比如更听话、更懂事、更爱学习、更有爱心等等;当一个人如果被赋予的更多的是消极的期待时,那么这个人就真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怎么调皮捣蛋怎么来,让人越发头痛。
值得注意的是,受社会周边环境影响的对象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