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愤怒时只会大喊大叫、看到什么都拿来摔或是一言不发;有些孩子在悲伤时会通过伤害自身,来宣泄悲伤的情绪,还有些孩子紧张时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这些不仅会影响了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不良情绪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情绪?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情绪是有意义的,即使是负性的情绪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情绪分为好情绪或坏情绪。
例如,焦虑是人的基本情绪,适度的焦虑是必要的。如果一个就要考试的孩子体会到轻度焦虑,这焦虑能促使他在考前认真复习,考个好成绩。
但如果他没有感到焦虑,每天放学后仍然开心地玩耍,那他就很难取得学业上的成就。
为什么会出现负面情绪?
一、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支持。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缓冲不良事件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容易陷入负性情绪并难以自我疏解,容易走极端。
二、学习压力大。
因为家长的过高期待和教师的教学指标压力,目前的孩子学习时间普遍偏长,学习压力大。于是有不少孩子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会出现厌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逃避上学,出现躯体化症状,个别极端的孩子甚至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三、家长的影响。
有些家长很少陪伴孩子,把孩子丢给老一辈或者保姆去照顾,这会让他们很难理解孩子的内心,体察孩子的情绪。而孩子也会跟家长产生隔阂出现情绪问题了也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这样的家长往往等孩子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才能察觉。
还有就是孩子通过会观察家长,来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家长们也需学习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示范。举个反例,如果家长很容易被孩子激怒,时不时把孩子狠揍一顿,那么孩子在学校也会通过攻击其他小朋友来表达情绪,在心理上,我们称之为“与攻击者认同”。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了解自己产生的各种情绪呢?
一、帮助孩子命名自己的情绪。
通过使用绘本、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平时,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可以试着共情,与孩子交流。
二、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例如:焦虑,通常是身体先感到焦虑,然后才是大脑。焦虑时,身体可能有以下这些反应:呼吸急促、窒息感、胃痛、恶心呕吐、心慌····
在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各种情绪后,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三、帮助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发泄出来,例如:跑步、尖叫、绘画等。
也可以找个孩子愿意亲近的对象,引导孩子把感觉说出来。
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家长可以去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与他们一起找寻情绪产生的原因,引导孩子合理表达及处理情绪。
如果找到了引起孩子负性情绪的明确诱因,那可以与孩子一起去试着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可以试着让孩子接纳问题。
家长做好陪伴倾听工作,让孩子明白,情绪它会来,它也会慢慢消失。
另外,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多结交朋友,都有助于孩子愉快情绪的维持。
参考文献:《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家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