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很神奇,因为现在对这个效应是否存在,科学家还没有定论。
这个效应是由毕阙博士提出的,毕阙博士是美国麻醉学和医药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毕业于哈佛医学院,在二战期间,作为美国军医随军去过北非和意大利,正是在战争期间的经验,激励他研究安慰剂效应的现象。
1955年,毕阙提出了医学上著名的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因为病人相信治疗是有效的,而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当然对于安慰剂是否有效,医学上争论已久,毕阙也跟着饱受争议,包括后来提出的反安慰剂效应也是一样的。
在之前看的书《怪诞行为学》中也有几个章节提到了安慰剂效应。其中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假如你是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有一天你觉得心口疼痛难以忍受,然后挂号去看医生,心脏病的专家很大可能会让你做一种手术来治疗你的心绞痛。
这种手术叫做胸廓动脉结扎手术,听名气就挺恐怖的,需要剖开你的胸膛。
而这个手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在50年代就有了20多年的手术经验史了。
但是1995年的某一天(和毕阙提出安慰剂效应是同一年),西雅图的一位心脏病医生伦纳德科布却对他做了很多次的手术感到了疑惑,这种手术真的有效果吗?
为此他用了非常大胆的举动来小心求证自己的猜想。
接下来,他在自己的手术中,对一半人做真手术,对另一半人做假手术(也可以叫安慰剂手术)。
结果令人震惊,真的做过手术的人和假的做过手术的人都和医生反馈说自己心口不怎么疼了,手术是有效果的。
而这些人在手术过后大约3个月会像医生反馈说心口又开始疼痛。
伦纳德医生仔细观察这些病人的心电图,发现做真手术的病人与做假手术的病人相比,没有任何的不同。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例子,病人膝关节疼痛所做的关节镜手术(大概就是麻醉,膝盖切开,放入关节镜,切除软骨,盐水清洗软骨,再缝合)也被医生使用了分组测验的方法,真手术与假手术相比,两组人竟然都减轻了膝盖的关节疼痛,可以正常的行走。其它例子就不一一赘述了。
你是不是开始对各种医疗手段的有效性产生疑问了?
安慰剂效应就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与预期影响我们感官的认识理解,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感官,我们的体验,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靠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这种力量会起作用可能源于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可能是我们的过往认知带给我们的条件反射(类似于还没打针我就感觉到疼痛了)。
如果安慰剂效应是真实有效的,那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
我们只需要对专业的医生保持该有的信任,我们所接受的治疗加上我们的心理暗示,我们获得的疗效可能是高效的,甚至翻倍的。
毕竟安慰剂效应还有一堆的别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这些名称大概都是加强了我们对于自己暗示的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很好地适应安慰剂效应。毕竟大家都说我很行的话,我可能就真的很行了。暗示的力量可能超乎我们想象。